汉字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。作为记录语言的视觉符号系统,汉字不仅记载了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历史文化,而且以其独特的形式体现了中华民族认知事物的特定思维方法、文化心理特征以及审美情趣。
作为世界上少有的并仍在使用的表意文字,汉字具有“历史文化的化石”之称。汉字尽管经历了甲骨文、金文、秦篆、隶书、楷书等阶段,但依然保留了它的形象表意的性质,它的形体结构依然保存了丰富的文化信息。可以说,每个汉字都是一个汉民族历史文化信息的储蓄箱,积淀了瑰丽的人文景观,正如国学大师陈寅恪先生所言:“凡解释一个汉字,即是一部文化史。”因此说,汉字是中华文化的美丽符号。
经时益彰、历久弥新的汉字,既是中华文化得以传承与发展的介质和载体,又是中华文化实现繁荣兴盛的根基和依托。总之,汉字为中华民族智慧的发展、文化的繁荣、信息的传递、文明的演进立下了丰功伟绩。
近年来,随着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和中国在世界上的地位和影响与日俱增,在世界范围内出现了“汉语热”,外国人学汉语者已有五千多万人,未来几年将逾一亿人。
然而,外国初学汉语者普遍认为汉语汉字难学,尤其是汉语的主要文化原素,即“汉语之根”的汉字,更是难读、难写、难记,这已成为当前汉语国际教学的“瓶颈”。其实,汉字并不难学,汉字虽然不同于西方语言拼音文字的另一套语言文字系统,但汉语汉字有自己的构成特点和规律,同时也有自己独特的教学和习得规律。外国朋友只要掌握了汉字的特点和规律,汉字难学的问题就会迎刃而解。
在汉语国际教学中,如何把汉字的来龙去脉及其结构特点和规律,用生动形象表达出来?当时很多学者提议:最好编写拍制一部汉字的教学电影。于是教育部便把编写教学电影剧本的光荣任务,交给当时全国唯一进行汉语国际教学的北京语言学院(jn体育
的前身)来完成。
北语为完成这项光荣而艰巨的任务,特组成了《汉字》剧本编写小组,由马欣华老师任组长,由我和徐鲁民老师任副组长,剧本的编写执笔由我兼任。为编好《汉字》教学电影剧本,还特聘请了著名汉字专家周有光先生和古文字学家康殷先生作顾问。
我作为剧本的执笔人,首先学习了有关汉字产生及发展历程的各种参考书,然后起草了剧本的结构性初稿,经过《汉字》教学电影剧本编写小组的反复讨论,并征得周有光先生、康殷先生两位专家对初稿的意见,我又反复修改了五次,最后才把写成的《汉字》剧本交付北语和教育部审批,并交给辽宁省电教馆进行拍摄和录制。经过一年多的拍制,终于在1985年完成了《汉字》教学电影,并用中英两种文版在国内外发行。
《汉字》拍成后,获得汉语专家高度好评。著名语言学家、北京大学教授王力先生在看完《汉字》教学影片后高兴地对中国国际广播电台的采访记者说:“《汉字》教学影片拍得很好,它深入浅出,加上图画形象,表现出了我们古老汉字的形状、结构等,讲得很清楚。有些汉字知识恐怕连我们这些老人也不完全知道。所以我认为这种影片不但是给外国学生看的,还可以给中国人看,特别是大学的文科学生也应该看这个片子。”他还说:“这种片子不只是传授汉字知识,还可以鼓动我们学生的爱国主义思想。”
著名语言学家吕叔湘先生看完《汉字》教学片后说:“我认为《汉字》教学片拍制得非常好!是一部国内外很好的汉字教材。”
著名语言学家张志公先生说:“这样的《汉字》教学影片,国外的汉语教学非常需要,外国的汉语专家和教师非常希望我们多拿出《汉字》这类教材。国内汉语教师也都有这种要求,这个很有用处,非常有用,对于大中学生,看看此片也很有益处,因为这类教学片很有艺术性,很有趣味,不是像教科书那样枯燥无味。我们有些汉语教师、大学生们,他们对这类知识并不那么样样都具备的。因此,我建议在全社会,让大家都来了解祖国的文化和汉字的知识,很有价值。”
《汉字》教学影片的导演张岗勤同志说:“一部好的教学影片,必须能很好地配合教学,成为教学过程的有机组成部分,它应该体现教学的重点和难点,与其它教材所不同的只是在于利用电影特有的手法讲授知识。《汉字》教学影片较好地贯彻了这一原则,因此它将会获得明显的教学效果。”
《汉字》教学影片正式出版后,国内外数十所大学,在汉语汉字教学中使用了此教学影片,其教学效果均获好评。
很多外国学生在看了《汉字》教学影片后说:“这部《汉字》教学电影是我们看过的教学片中最好、最有意思的一部,它不仅使我们对汉字的产生及发展的历史有一个全面的了解,同时也使我们深深感受到中华民族有那样的灿烂文化和历史,中国无愧是伟大文明古国的光荣称号。”
有的外国留学生看了《汉字》教学片说:“以前我觉得汉字很难学,很难掌握它,简直不知道怎么记,怎么写,找不到学汉语的方法。今天我看了《汉字》教学电影后,我了解了不少学汉字的方法,了解了汉字的内部特点,我明白该怎样学习汉字了。”
《汉字》教学影片不仅得到汉语专家的好评,也获得广大中外学生的称赞。同时,《人民日报》(海外版)、《光明日报》、《中国教育报》等对《汉字》教学影片均发表了述评。美国的洛杉矶《时代》、日本的《中国语》、香港的《明报》等报刊也作了详细介绍,中国国际广播电台还作了专题报道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