披着从海空大气层喷薄而出的灿烂阳光,坐落在波光粼粼的泻湖之上——天水之间的威尼斯,有一种不可思议的魅力。而“马可·波罗”这个名字更为这座水城增添了光彩。1295年,马可·波罗从中国踏海凌波回到威尼斯以后,盛赞东方之富庶,文物之昌明。描绘世界奇迹的《马可·波罗纪行》使整个欧洲大为赞叹。威尼斯则把东西方文化熔为一炉,拥有丰富的举世闻名的艺术杰作,被誉为“博物馆之城”。
威尼斯有近1200年的历史,建在117个大小岛屿上,有150条水道,400多座桥梁。它的特点是地面空间极小,街道十分狭窄,可以说房屋摞房屋,窗子套窗子。作为现代交通主要手段之一的汽车几乎见不到。而令人感到意外的是,在这样一个十分独特的水城之中,竟然存在着一个非常开阔的大广场——圣·马可广场,人称无顶棚的“大理石沙龙”。在过去的世纪里,它是威尼斯共和国的政治和宗教中心,现在是威尼斯水城人情和物态美的象征,拿破仑称它为“世界上最美丽的广场”,每年都吸引着来自世界各地的大量旅游观光者。
这个广场是为纪念圣·马可而建的。圣·马可是耶稣的四大门徒之一,《圣经·马可福音》的作者。
从火车站出发,乘游船沿该城最大的水道行驶,半个小时就到这个“沙龙”了。广场上最引人注目的是高高矗立的钟楼,宏伟瑰丽的大教堂,以及和谐匀称的环绕着的华美的柱廊。
钟楼高99米。当你踏上楼顶鸟瞰威尼斯全景的时候,顿时会产生一种复杂的感觉:悠悠岁月中的多少憧憬和多少恶梦,它美丽的整体风貌和对它产生的种种忧虑,似乎一下子都概括在你心灵永不泯灭的画廊里。原来的钟楼1902年坍塌,现存的是1912年一块石头一块石头完全按照原样重建的。楼内有5口大钟,过去敲钟不仅仅是一种宗教仪式,钟声也起到呼唤民众参加各种政治性或社会性集会的作用。现在,钟声一响,再次传达出古代文明的气氛,使人们置身于中世纪的韵律当中。
大教堂是1063年—1073年为迁移圣·马可的遗体而修筑的,文艺复兴时期和十七世纪经过改建,成为融拜占庭式、古罗马式、哥特式和文艺复兴式为一体的建筑,它的风格既多样化,又把各种流派宏伟和谐地统一于一体。5扇大门用大理石和雕塑修饰,中央大门的头线和门饰是十三、十四世纪的作品;侧面大门的镶嵌画描绘了圣·马可遗体的迁移过程。教堂里面有4匹青铜骏马,是公元前四—三世纪希腊—罗马雕塑艺术的代表作,当多洛(Dandolo)总督于1204年把它们从君士坦丁堡的赛马场移来,后被拿破仑抢到巴黎,直到帝国覆灭,这些稀世珍宝才又回到威尼斯。现在大教堂正门上面阳台里的青铜马,是它们的复制品。
在三面围绕的柱廊内,有许多著名的咖啡厅,这里是名副其实的无顶棚的“大理石沙龙”。待到一道残阳铺水中,人们在“夕阳无限好”的氛围中,坐在露天咖啡座上,听着古典的或现代的音乐,观望着从地球各个角落涌来的充满好奇的五彩人群,各人按照各自的方式编织着人间多种多样的高旷的梦幻……生意最好的是瓜德利(Quadri)咖啡厅,那里总是顾客盈门;而名望最高的要算佛罗里安(Florian)咖啡厅了,它那用玻璃和寓意画装饰的店堂,曾接待过拜伦、歌德、乔治·桑、缪塞、亨利·德·雷尼尔和瓦格纳等文化名人,他们曾在这里神驰八极,才情文思如大海潮生,构思过不朽的文学名著和响彻寰宇的动人乐章。
人们观赏着水城的华丽气象,同时难免会忧心忡忡——由于所处的特殊地理位置,它本身的存在甚至都受到了威胁;包围它的水位不断上升,城市在悄悄下陷。现在有关方面正积极想办法,采取有效的补救措施。愿这座美丽的水城地久天长,愿圣·马可广场地久天长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