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 |研究院概况 |新闻公告 |研究人员 |学术研究 |人才培养 |中华文化国际教育 |国际合作 |学术刊物 |规章制度 |资料下载
 
学术研究
科研项目
科研成果
学术交流
首页
>> 学术研究 >> 科研成果
科研成果  
对学术常怀热爱与敬畏之心 ——北语第十三届科研报告会一等奖获得者陈民镇老师专访
发布日期:2021-01-19浏览次数:字号:[ ]

学生记者:徐振宇


2020年10月24日,jn体育 第十三届科研报告会隆重举行,来自中华文化研究院的陈民镇老师凭借《〈尚书〉的文体分类与晚书辨伪——基于清华简〈书〉类文献与晚书的比较》一文荣获大会参赛论文一等奖。在7名一等奖获得者中,陈老师是最年轻的一位。6月,31周岁的陈老师被破格评为博士生导师,成为我校最年轻的博导。陈老师之所以获得这么多荣誉,与他勤勉的治学态度和丰硕的成果分不开。陈老师主要致力于古代文学、先秦史、出土文献的研究,目前已经在《文学评论》《历史研究》《中国史研究》《中国哲学史》《泰东(Asia Major)》《光明日报》等报刊发表文章逾百篇,另出版独著3部、合著3部。

成果与规划

记者:陈老师您好,我很荣幸得到这次采访的机会。近期,您的论文荣获北语第十三届科研报告会一等奖。当时您站在领奖台上,怀着怎样的心情呢?

陈民镇老师:在一等奖的获得者中,好像只有我还没有高级职称,能与各位前辈同台领奖,我感到既荣幸又忐忑。自己的论文能得到评委的肯定,无疑会受到鼓舞,对我接下来的科研工作是一种激励。

记者:近几年,您在中国古代文体学、出土文献等领域发表了不少成果。接下来,可以简要介绍一下您近年科研成果的产出情况吗?

陈民镇老师:如果将“近年”的范围限定为近三年,我可以将自己微薄的成绩汇报如下:我在文学的顶级刊物《文学评论》发了一篇文章,有一篇文章被《新华文摘》全文转载,这都属于我们学校的A刊;其他在《清华大学学报》《中国哲学史》《出土文献》《中国文化研究》等核心期刊发表论文十余篇,还发表了3篇英文论文;在专著方面,我出版了《有“文体”之前:中国文体的生成与早期发展》(上海古籍出版社2019年版),这本书由我博士论文的一部分改写而来;我近年还出版了《山海经(译注)》(岳麓书社2019年版)、《王弼集(注说)》(合著,第二作者,河南大学出版社2019年版)两种古籍译注。此外,我很注意科普,在报纸和微信公众号上发了一些面向普通读者的文章,最近我马上有一本科普著作出版。在我看来,学术不应该局限于象牙塔,还要为大众所了解。

记者:您取得的成果如此丰硕,可以介绍一下您最近几年的规划吗?

陈民镇老师:近年我主要从事出土文献与早期文体观念的研究,注意将出土文献与文学相结合、交叉。目前,我主持“简帛文献与中国早期文体研究”的国家社科基金项目,接下来我会继续深化这方面的研究。此外,我手头还有关于清华简《尚书》类文献和良渚文化的项目,也在同时开展。

记者:出土文献研究本身需要进行大量的研读,许多初学者可能会有畏难情绪。从您自身的研究角度,您能为他们提供一些方法方面的建议吗?

陈民镇老师:对于关注先秦两汉这一段的同学而言,出土文献是很难绕过的。比如谈《尚书》,忽略了清华简(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),认识肯定会不全面;谈《诗经》,如果无视安大简(安徽大学藏战国竹简),也会错过许多重要信息。但研读出土文献的话,需要文字学、音韵学、训诂学、文献学、历史学、考古学等方面的知识,综合性极强,门槛不低。如果是文学等专业的同学,只要及时关注最新动态就可以了,新发现的材料可以给我们的学习和研究带来许多启发。如果想要深入了解的话,文字、音韵、训诂的基本知识必不可少,此外便是要下功夫摹写、深入研读原始文献,正如学英语要在语境中学,原始文献读多了,我们与出土文献之间的距离也便会慢慢拉近。

视野与训练

记者:您能简单介绍一下您的求学经历么?您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走向出土文献研究呢?

陈民镇老师:我本科的专业是汉语言文学,硕士专业是专门史(中国古代文明方向),博士专业是文艺学(中国古代文论方向),后来又在清华大学出土文献研究与保护中心做过博士后。文学、历史、文献学等专业的训练,对拓展我的知识结构和视野有很大帮助。我接触出土文献并不算早。本科期间,我主要关注上古史。在学习上古史的过程中,我开始意识到出土文献的重要性。读研之后,我的精力便主要放在了出土文献上。因为出土文献层出不穷,不断有新材料刊布,为我们呈现了更为广阔的先秦思想世界。新材料不断引出新问题,因此,包括我在内的关注出土文献的学者,基本是不断追踪新问题并乐此不疲的状态。

记者:除了出土文献,您还有其它感兴趣的领域吗?

陈民镇老师:一方面,我的兴趣主要在先秦,相对比较集中;另一方面,我所关注的领域又比较多,文学、史学、哲学、文献学、考古学等方面的文章我都有写过。先秦的传世文献很少,因此,出土的材料便显得很重要。先秦文史研究的综合性很强,需要涉及文学、哲学、历史、文字、文献、考古等各方面的知识,加上我跨专业的学习经历,使得我在研究的过程兴趣也变得相对较广。

记者:综合性往往意味着一定的难度,在看书的时候,同学们常常会因为知识的厚重而不知所措。从这个角度,您能给同学们提出一些建议吗?

陈民镇老师:想要提高自己的科研能力,不外乎多读多写。在还没有确定具体方向的时候,我建议同学们不妨多看各方面的书,拓展自己的知识面,寻找自己的兴趣点。在确定兴趣点之后,就要集中精力阅读该领域的论著,尤其要精读经典论著。此外,一定要多写,多练笔,写作水平会在实践中提高,思考也会在写作中深化。如果有了一个好的想法,不写的话,很可能就遗忘了,或者只停留在感性的层面。写出来,无论发表与否,都是对于自己的一个锻炼。我从本科开始就写了不少东西,我本科的时候除了写了不少论文,还写了一部58万字的书稿,硕士期间就写得更多了。写作本身可以带动阅读,带着问题意识的阅读,与泛泛而读相比,效率更高、成就感更大。学生时代正是读书、写作的黄金时期,真正走上工作岗位,就没有那么从容了。

热爱与敬畏

记者:所有成绩的取得都不是偶然的。从您的分享中看出,学生时代的阅读和写作,为您之后的科研工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。但另一方面,走上工作岗位之后,科研任务是非常繁忙的,往往会占用大量的休息时间。在平时,您又是如何平衡这种矛盾呢?

陈民镇老师:在我看来,科研本身便是生活很重要的组成部分。看书、写论文是我每天生活的常态,偶尔也会打篮球、看电影。有时任务过于繁重,的确会挤压生活中其他爱好的时间。

记者:“好之者不如乐之者”,这句话放在您的身上特别合适。正是在这样的心态之下,您才能取得这么多的成果。最后可以请您给我们简单分享一下科研的心得吗?

陈民镇老师:我觉得治学最重要的是热爱和敬畏吧。热爱学术,才有持续的动力;敬畏学术,才能保持谨慎的态度,保证成果的质量。

记者:对学术常怀热爱与敬畏之心,才能在学术道路上走得更远。无论是在学习方法还是工作态度方面,陈老师都为我们做出了一个榜样。今天的访谈令我们受益匪浅,祝老师今后生活幸福,在学术道路上再攀高峰!

陈民镇老师:谢谢你!





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
Baidu
map